关于发布2021年第四届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赛项规程的通知
2021年第四届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
英语翻译: Anhui Undergraduate Life Sciences Contest
赛项组别:高校组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协办单位:安徽省植物学会
(一)组织委员会
主 任 委员:
储常连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副主任委员:
张尔桂 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熊宇杰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董事长
委 员:
朱永国 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周端明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陈存武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经理
周 洪 安徽医科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高贵珍 宿州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经理
桂双英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经理
江海洋 安徽农业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刘 勇 阜阳师范老员工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理
李铁臣 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经理
李 峰 淮北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蒲顺昌 亳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系主任
佘新松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经理
朱国萍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徐忠东 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理
俞志敏 合肥学院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经理
张 敏 安徽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周多奇 安庆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经理
张 斌 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经理
(二)专家委员会
主任 委员:
臧建业 中国科学技术老员工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副主任委员:
蔡永萍 安徽农业老员工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朱国萍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委 员:
由省内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大赛各比赛环节评审事宜。
(三)仲裁委员会
主任委员:
沈显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委 员:
汪倩倩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纪委书记
于 敏 安徽省动物学会秘书长
(四)秘书处
秘书长:王鹏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副经理
副秘书长:姜斌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助理
秘书:苗素丽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学院教学干事
大赛秘书处设在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和生命科学学院,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三、竞赛目的
本次大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老员工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培养员工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我省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竞赛内容
(一)竞赛内容
各参赛队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作品,撰写论文。
(二)竞赛方案
竞赛平台:通过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https://culsc.cn)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平台由国赛委员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建设和维护。
五、竞赛方式
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报名队伍需逐次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传材料后,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全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网络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竞赛规则与网络评分标准详见竞赛规程“第八项”和“第十一项”条款,也可访问“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https://culsc.cn)进行了解。
六、竞赛流程
2020年9月21日,下发竞赛通知,开始网络报名。
2020年10月31日,网络报名截止。
2020年11月30日,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上传截止。
2021年1月31日,报名费收费截止。
2021年8月15日,材料上传截止。
2021年8月16-25日,网络评审。
2021年9月12日,省赛决赛。
七、竞赛作品
参赛作品应包括研究综述、实验(调查)设计、实验(调查)记录、研究论文、心得体会五部分内容。
八、竞赛规则
(一)报名资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老员工。
(二)报名要求
每支参赛队伍由1-2名指导老师和不超过5人的参赛员工组成,指导老师必须是参赛队所在学校的正式在编教师,每位老师指导的参赛队伍数最多不能超过两支,且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的只能有一支队伍。为保证竞赛公平公正,竞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及秘书处成员不得作为参赛指导教师。
(三)赛前准备
报名队伍需围绕科学问题,组建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赛。
(四)比赛过程
逐次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传材料,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网络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五)成绩公布
经组委会审核的成绩和获奖名单在竞赛官网公示无异议后,报安徽省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并将获奖名单在高教网再次公示,无异议后,由安徽省教育厅发文公布获奖名单,颁发获奖证书。
九、竞赛环境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
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通过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https://culsc.cn)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平台由国赛委员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建设和维护。
决赛在安徽师范大学通过腾讯会议进行。
十、技术平台
初赛根据网络平台,决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
十一、成绩评定
(一)评分标准
1. 网络评审标准
总分100分,包括立项报告20分、实验过程50分、论文25分、心得5分。
(1)立项报告(20分)
研究综述(10分):内容切题、信息正确、书写规范(参照《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的格式规范);不要求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文献不需要翻译),字数3000-6000字(参考文献不计算在内),参考文献仅限1页。
实验设计(10分):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展及预期成果。要求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2)实验过程(50分)
实验操作和记录要求尊重事实,认真严肃地在竞赛平台上记录实验数据和细节,在实验记录上传之前,需要参赛队确认上传实验记录的真实性。上传总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失败的,只要分析清楚,不影响得分。
评审专家重在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如实验工作量、实验技术、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的真实性和员工的收获等。在所有上传材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员工及老师等信息。
(3)论文和心得(25+5分)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格式参照《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上交的论文,正文不超过4 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不需要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不超过1页。每个页面的要求如下:A4,页面不分栏,页边距左右2厘米、上下2厘米,正文5号宋体,单倍行距,摘要小5号,图表标题6号,论文占25分。在完成所有实验记录和论文上传以后,需要再上传一个“参加本次竞赛的心得体会”,字数不超过500字,占5分。
2.扣分标准
(1) 信息泄露总分零分处理:在所有上传资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员工及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一旦发现,网评总分作零分处理。
(2)论文版面超出规定要扣分:正文只能有4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参考文献不超过一页。评审扣分时,多1页扣3分,多2页扣6分,以此类推。
(3)过度包装,过度上传材料。
(二)评分方法
(1)评审专家:从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匹配度较高的专家中优先选择,每支队伍由5位专家评审,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网评最终成绩为3位专家的平均分。统计3位专家评审误差比例,设置打分极差,如果3位专家的分值相差超过10分,将请第6位专家评审,重新计算平均分。专家评审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要求每位专家在成绩单签字,扫描后第一时间发到竞赛秘书处,由秘书处存档,以备审核。
(2)网评专家评审质量的评估:在网评过程中,网络平台及时评估网评专家的工作。网评中出现打“0”分时,要求评审专家填写原因。出现评分异常的专家,网络平台要及时通知秘书处,及时进行处理。每年统计分析每位专家的评审质量,并在竞赛委员会内公布和讨论评审质量,对于不认真负责的评审专家,将不再聘任。
十二、奖项设定
根据进入省赛的参赛报名队伍数,获奖比例为一等奖占10%,二等奖占20%,三等奖占30%。最后根据省赛最终成绩排名按比例报国赛获奖名单。
十三、赛项安全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赛项组委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参赛承诺书见附件2。
(一)生活条件
竞赛决赛阶段在安徽师范大学线上进行,决赛承办单位将协助安排评委的食宿。
(二)应急处理
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发现者应第一时间报告赛项组委会,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赛项组委会应立即启动预案予以解决。赛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可以停赛,是否停赛由赛项组委会决定。
(三)处罚措施
设立仲裁委员会,并设立投诉和撤销、奖项公示和举报制度。经查实竞赛项目有弄虚作假的,将取消原获奖项并在竞赛网络平台上公示。其余情况视情节轻重,通报各参赛高校,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见附件1。
十四、竞赛须知
(一)参赛队须知
从2020年9月21日起即可在“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https://culsc.cn)进行参赛报名,参赛队伍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综述和实验设计)后,开始上传实验记录,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30次实验记录。2021年8月15日前完成论文并提交。8月16-25日,评审专家分组进行网评。9月12日进行安徽省决赛。
(二)指导教师须知
比赛报名时指导员工根据自己的参赛内容,按要求选择专业信息栏,以方便分配评审专家。
规范项目信息,报名时队名由网络系统提供,按报名顺序统一编号;项目名称、队伍成员和指导老师的信息在网络评审开始前可修改,网评开始后不能修改。
每个指导老师的名字最多只能出现两次,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只能指导一支队伍。
(三)参赛选手须知
每支参赛队伍员工人数不能超过五名。每个员工在校期间最多只能参加两次竞赛,作为主力队员(前三位)只能出现一次。
材料递交:研究综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论文。实验记录实时上传,每天最多上传一份,字数不超过500字,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30次实验记录。
系统智能检索“材料递交”及“实验过程”涉及的敏感词(学校信息、老师信息、队伍信息、员工信息等),并在所有上传页面之前都有信息泄露提醒框。网络评审时若发现项目中信息泄露,该项目将以“0”分处理。
(四)工作人员须知
选择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相匹配的5位网络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审,评分差异太大时,将安排第6位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结束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成绩单中有统一编号的题目和成绩,专家将成绩单签字件发给秘书处存档。
网络评审开始后,项目名称、指导老师和队员信息不能更改,获奖证书将按网评开始后的项目信息颁发。
十五、申诉与仲裁
本赛项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有失公正或有关人员违规等现象,代表队领队可在比赛结束后2小时之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仲裁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反馈复议结果。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十六、竞赛观摩
竞赛决赛阶段为线上答辩,不设置现场观摩区。
十七、竞赛宣传
本次比赛的宣传工作由组委会秘书处负责。
竞赛网址:https://culsc.cn
联系人:苗素丽
联系方式:0553-38693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