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竞赛>详细内容

学科竞赛

关于发布2022年第五届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 (科学探究类)赛项规程的通知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2-07-13 09:33:4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

英语翻译: Anhui Undergraduate Life Sciences Contest

赛项组别:高校组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协办单位:安徽省植物学会

技术支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高校老员工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培养员工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竞赛内容

(一)竞赛内容

各参赛队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作品,撰写论文。

(二)竞赛方案

竞赛平台:通过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https://culsc.cn)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平台由国赛委员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建设和维护。

五、竞赛方式

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报名队伍需逐次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传材料后,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全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网络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竞赛规则与网络评分标准详见竞赛规程第八”和第十一项”条款,也可访问“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https://culsc.cn)进行了解

六、竞赛流程

2021年7月1日,下发竞赛通知,开始网络报名。

2021年10月31日,网络报名截止。

2021年11月30日,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上传截止。

2022年1月31日,报名费收费(交至国赛决赛承办单位)、缴费凭证上传截止。

2022年6月30日,实验记录、论文、心得材料上传截止。

2022年7月前,网络评审(省赛初赛

2022年7月30日,省赛决赛。

七、竞赛作品

参赛作品除包括研究综述、实验(调查)设计、实验(调查)记录、研究论文、心得体会五部分内容,还应包括研究论文的查重报告,查重率要求低于20%。决赛提交的研究论文务必与初赛网评论文保持一致否则取消决赛资格。

竞赛规则

(一)报名资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老员工,参赛资格须由所在学校确认。

(二)报名要求

每支参赛队伍由1~2名指导老师和不超过 5人的参赛员工组成,指导老师必须是参赛队所在学校的正式在编教师,每位老师指导的参赛队伍数最多不能超过两支,且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的只能有一支队伍。为保证竞赛公平公正,竞赛组委会、监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及秘书处成员不得作为参赛指导教师。

(三)赛前准备

报名队伍需围绕科学问题,组建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赛。

(四)比赛过程

逐次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传材料,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网络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五)成绩公布

经组委会审核的成绩和获奖名单在竞赛官网公示无异议后,报安徽省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并将获奖名单在高教网再次公示,无异议后,发获奖证书。

九、竞赛环境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通过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https://culsc.cn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平台由国赛委员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建设和维护。

决赛在安徽师范大学通过腾讯会议进行。

十、技术平台

初赛根据网络平台,决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

十一、成绩评定

(一)评分标准

1. 网络评审标准

总分100分,包括立项报告20分、实验过程50分、论文25分、心得5分。

1)立项报告(20分)

研究综述(10分):内容切题、信息正确、书写规范(参照《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的格式规范;不要求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文献不需要翻译),字数3000-6000字(参考文献不计算在内),参考文献仅限1页。

实验设计(10分):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展及预期成果。要求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2)实验记录(50分)

实验操作和记录要求尊重事实,认真严肃地在竞赛平台上记录实验数据和细节,在实验记录上传之前,需要参赛队确认上传实验记录的真实性。上传总字数控制在 500 字以内,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失败的,只要分析清楚,不影响得分。

评审专家重在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如实验工作量、实验技术、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的真实性和员工的收获等。在所有上传材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员工及老师等信息。

3)论文和心得(25+5分)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格式参照《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上交的论文,正文不超过 4 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不需要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不超过 1 页。每个页面的要求如下:A4,页面不分栏,页边距左右 2 厘米、上下厘米,正文 5 号宋体,单倍行距,摘要小 5 号,图表标题 6 号,论文占 30 分。 在完成所有实验记录和论文上传以后,需要再上传一个“参加本次竞赛的心得体会”,字数不超过 500 字,占 5 分。

2.扣分标准

1) 信息泄露总分零分处理:在所有上传资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员工及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一旦发现,网评总分作零分处理。

2)论文版面超出规定要扣分:正文只能有 4 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参考文献不超过一页。评审扣分时,多 1 页扣 3 分,多 2 页扣 6 分,以此类推。

3)过度包装,过度上传材料。

(二)评分方法

1)评审专家:从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匹配度较高的专家中优先选择,每支队伍由 5 位专家评审,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网评最终成绩为 3 位专家的平均分。统计 3 位专家评审误差比例,设置打分极差,如果 3 位专家的分值相差超过 10 分,将请第 6 位专家评审,重新计算平均分。专家评审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要求每位专家在成绩单签字,扫后第一时间发到竞赛秘书处,由秘书处存档,以备审核。

2)网评专家评审质量的评估:在网评过程中,网络平台及时评估网评专家的工作。网评中出现打“0”分时,要求评审专家填写原因。出现评分异常的专家,网络平台要及时通知秘书处,及时进行处理。每年统计分析每位专家的评审质量,并在竞赛委员会内公布和讨论评审质量,对于不认真负责的评审专家,将不再聘任。

十二、奖项设定

根据参赛报名队伍数,获奖比例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最后根据省赛最终成绩排名按比例国赛获奖名单

十三、赛项安全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赛项执委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防疫工作见附件1,参赛承诺书见附件2

)生活条件

竞赛决赛阶段在安徽师范大学线上进行,决赛承办单位将协助安排评委的食宿

)应急处理

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发现者应第一时间报告赛项委会,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赛项委会应立即启动预案予以解决。赛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可以停赛,是否停赛由赛项委会决定。

)处罚措施

设立仲裁委员会,并设立投诉和撤销、奖项公示和举报制度。经查实竞赛项目有弄虚作假的,将取消原获奖项并在竞赛网络平台公示。其余情况视情节轻重,通报各参赛高校,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疫情防控

见附件1。

十四、竞赛须知

(一)参赛队须知

2021 7 1日起即可在“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 https://culsc.cn)进行参赛报名,参赛队伍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综述和实验设计)后,开始上传实验记录,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 30 次实验记录2022630日前完成论文并提交。7月下旬评审专家分组进行网评。7月底进行安徽省决赛。

(二)指导教师须知

赛报名时指导员工根据自己的参赛内容,按要求选择专业信息栏,以方便分配评审专家。

规范项目信息,报名时队名由网络系统提供,按报名顺序统一编号;项目名称、队伍成员和指导老师的信息在网络评审开始前可修改,网评开始后不能修改。

每个指导老师的名字最多只能出现两次,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只能指导一支队伍。

(三)参赛选手须知

每支参赛队伍团队员工人数不能超过五名。每个员工在校期间最多只能参加两次竞赛,作为主力队员(前三位)只能出现一次。

材料递交:研究综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论文。实验记录实时上传,每天最多上传一份,字数不超过 500字,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 30次实验记录。

系统智能检索“材料递交”及“实验过程”涉及的敏感词(学校信息、老师信息、队伍信息、员工信息等),并在所有上传页面之前都有信息泄露提醒框。网络评审时若发现项目中信息泄露,该项目将以“0”分处理。

(四)工作人员须知

选择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相匹配的 5 个网络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审,评分差异太大时,将安排第 6 位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结束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成绩单中有统一编号的题目和成绩,专家将成绩单签字件发给秘书处存档。

网络评审开始后,项目名称、指导老师和队员信息不能更改,获奖证书将按网评开始后的项目信息颁发。

十五、申诉与仲裁

本赛项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有失公正或有关人员违规等现象,代表队领队可在比赛结束后2小时之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仲裁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反馈复议结果。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十六、竞赛观摩

竞赛决赛阶段为线上答辩,不设置现场观摩区。

十七、竞赛宣传

本次比赛的宣传工作由组委会秘书处负责。

竞赛网址:https://culsc.cn

联系人:苗素丽

联系方式:0553-3869320

 

附件1

2022年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做好2022年安徽省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参赛评委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竞赛顺利进行,决定由承办方安徽师范大学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竞赛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组,落实具体工作任务。承办方将严格执行安徽省和芜湖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

  

胡朝荣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员:

唐俊生   安徽师范大学保卫处处长

崔光磊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安徽师范大学校医院经理

蒋学波   安徽师范老员工命科学公司党委书记

1.综合协调组

收集、整理、研判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发布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负责重要信息(含日报告、零报告)的上报工作等。

2.医疗保障组

由学校卫生所联合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专家组成。指导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科普宣教、健康防护、观察隔离等工作;负责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统筹管理、物资保障、环境消杀等;做好学校医护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3.后勤保障组

做好比赛场地入口的体温检测和人员疏导工作;做好食堂、生活必需品和防护用品的供应;做好疫情防护必需物资的购买、储备和保障与协调。

4.安全保卫组

负责校园封闭管理,做好比赛进校人员及车辆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凭有效证件进出校园、场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协助总务处、教务处等落实防控措施和比赛场地安全保卫工作。

5.宣传工作组

加强新冠病毒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及时发布校内疫情有关信息;做到不聚集,加强自我保护。

6.竞赛的研讨、赛前交流会及参赛队员的培训等工作均采取线上方式进行。

7.比赛期间场地和人员需符合各高校的防疫防控要求。确保人员不聚集,严格个人健康防护要求,严格控制比赛场馆人流量。

二、参赛人员条件

竞赛评委工作人员需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14天内身体健康,无发热、咳嗽、乏力、咽痛、腹泻等身体症状,并持有“安康码”行程码码绿码;

2.14天内未接触确诊/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3.14天内无国(境)外旅居史;

4.未接触过近14天内从国(境)外返回人员;

5.14天内无国内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区旅居史;

6.共同生活居住的人员符合上述5个条件;

7.中风险地区的参赛人员,须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14天后,持“安康码”行程码码绿码及参赛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8.近期从境外返回的评委,严格落实境外返皖人员管控措施,解除集中医学观察后,持“安康码”行程码码绿码及参赛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9.本人或共同居住的成员曾为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须持“安康码”行程码码绿码及参赛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说明:(1)高风险地区人员不得参赛;(2)本人或共同居住的成员现为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不得参赛。(3)上述九个条件有任意一条发生变化,视为不符合参赛条件,应及时联系所在学校,不得参赛。

三、赛前防控要求

1.竞赛评委如实填报赛前14天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健康状况正常并取得“安康码”行程码码绿码者方可参加。要求各高校负责收集参赛人员信息存档,并上报至竞赛秘书处。

2.承办方为竞赛评委和工作人员配备口罩,并配备满足竞赛所需的免洗洗手液,供参赛人员使用。

3.对所有的竞赛场地进行保洁并实施全面消杀作业,确保竞赛场所干净整洁、安全卫生。所有竞赛场所在使用前通风1小时以上(且竞赛过程中保持持续通风)。

4.对所有竞赛工作人员进行赛前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及突发情况应对的培训。

5.承办方保障充足的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用物资,在赭山校区设立医疗服务站和健康观察室,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安排应急车辆,确保竞赛安全有序进行。

6.竞赛评委由竞赛组委会统一预定住宿宾馆,并对防疫消毒工作做一定要求。竞赛评委、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就餐。

四、进校流程

1.所有评委人员直接入住宾馆,评审会设在宾馆会议室,如有特殊需要,须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西大门出入校园,在赭山校区西大门口设置2条通道,安置测温点。

2.所有人员在校园内必须严格遵守校园疫情防控规定,服从学校管理。

3.竞赛期间,所有人员在校园内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竞赛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五、竞赛期间防控

1.安全管理。竞赛期间,校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尽量减少出校,并按承办方相关规定进出。竞赛评委和工作人员须佩戴胸牌。请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并配合工作人员扫码、测温,减少人员聚集,确保参赛人员安全健康。

2.场地清洁。颁奖典礼线上进行

3.就餐安排。竞赛评委、工作人员于住宿处就餐

4.做好应急处置。竞赛期间,所有人员如出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症状(发热、咳嗽、乏力、咽痛、腹泻等)和异常情况的,要第一时间向竞赛承办报告,并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竞赛承办按照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立刻转送隔离区域,并进行医学排查、流行病检测等,消除疫情传播隐患。

附件2:参赛承诺书.doc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